在探索游泳池技术的核心——水处理技术时,我们首先需要对水的基本成分有一个深入的了解。天然水源,无论是地面水还是地下水,都不可避免地含有各式各样的杂质。这些杂质根据其颗粒大小及存在形态,大致可分为悬浮物质、胶体物质和溶解物质三大类。进一步细分,这些杂质还可归为无机物、有机物以及微生物三类。
悬浮物在动态水体中呈现悬浮状态,而在静态水体中,轻者会上浮,重者则下沉。地面水中的无机悬浮物主要包括泥沙、较大颗粒的粘土或矿物质废渣等,这些杂质密度较大,较易沉淀。而有机悬浮物,如水草、某些浮游生物(如藻类、细菌或原生动物)的繁殖与死亡残骸,以及污水中的有机物质,则较为复杂。较大的悬浮物,如水草,较容易去除,而较小的颗粒则相对难以处理。
天然水中的胶体杂质分为无机胶体(如硅酸胶体、粘土胶体)和有机胶体(如各种蛋白质和腐殖质)两大类。这些胶体杂质在水中相对稳定,即使静置较长时间也不会自然沉淀。
溶解物质则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存在于水中,主要包括氧(O2)、二氧化碳(CO2)等分子状态存在物质,以及钙、镁、铁、碳酸根、硫酸根、氯根等无机盐类离子。这些溶解杂质无法通过机械或凝聚方法去除,它们均匀地分散在水中,形成稳定的混合体。
面对天然水源的水质与用户对水质需求的矛盾,我们必须借助先进的水质净化技术,采用科学的处理方法,将含有多种杂质的天然水转化为符合生活或生产标准的水。
澄清:澄清处理主要针对原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物质,以降低其造成的浑浊度。这一过程包括混凝、沉淀和过滤三个步骤。
1.1 混凝:向原水中加入药剂(净水剂),确保药剂与原水充分混合并发生反应(即混凝过程在反应池中进行),从而形成易于沉淀的大颗粒絮凝体,通常称为“矾花”。
1.2 沉淀:经过混凝处理的原水携带大颗粒絮凝体以一定速度流入沉淀池,利用重力分离作用,将比重较大的杂质颗粒沉降至池底并排出。
1.3 过滤:原水经过混凝和沉淀处理后,其浑浊度显著降低,但沉淀水中仍残留少量细小杂质。通过滤池中的粒状滤料(如石英砂、无烟煤等)进一步截留这些细小杂质,使水变得更加清澈。
当原水浑浊度较低时,加药后的原水可以直接进入过滤处理,而不必经过混凝和沉淀过程。澄清工艺不仅能有效降低原水的浑浊度,对色度、细菌和病毒的去除也极为有效。
对于高浑浊度的原水,通常采用沉砂池或预沉池来去除较大的泥沙颗粒。
消毒:原水经过混凝、沉淀和过滤处理后,通过管道流入清水池,此时必须进行消毒处理。消毒方法通常是在水中加入氯气、漂白粉或其他消毒剂,以杀死水中的致病微生物。此外,臭氧或紫外线照射也是常用的消毒手段。
除了上述两种处理方法外,还有除臭、除味、除铁等多种处理方式。根据原水水质和处理后水质的要求,这些处理方法可以单独使用,也可以联合应用,形成不同的处理系统。在水质净化过程中,通常都会采用多种处理方法的组合,以达到佳的处理效果。